晋城油炸贡品是一种传统的山西小吃,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造型受到人们的喜爱。以下是制作晋城油炸贡品的一种基本方法:
材料:
- 面粉 500 克
- 温水适量
- 酵母粉 5 克
- 白糖 100 克
- 食用油 适量
- 芝麻 适量
- 红枣 适量
- 花生碎 适量
制作步骤:
1. 将酵母粉用温水化开,静置几分钟。
2. 将面粉放入盆中,加入酵母水和适量的温水,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。盖上湿布或保鲜膜,放置在温暖处发酵至两倍大。
3. 发酵好的面团取出,排气后分成若干小剂子。
4. 将小剂子擀成面皮,厚度适中,不要太薄。
5. 在面皮上撒上一层白糖,然后可以撒上一些芝麻、花生碎或者摆放几颗去核的红枣作为装饰。
6. 从一边开始卷起面皮,卷成圆柱形或者其他喜欢的形状。
7. 将卷好的面团切成小段,两端捏紧,以防馅料外漏。
8. 锅中倒入足量的食用油,烧至五六成热(约180°C左右)。
9. 将捏好的贡品生坯放入油锅中,中小火炸至金黄色,表面酥脆。
10. 炸好的贡品用漏勺捞出,沥干油分后放在厨纸上吸去多余的油。
小贴士:
- 和面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水的量,保证面团既有弹性又不太硬。
- 发酵时间根据气温的不同会有所变化,一般在25°C左右的室温下,发酵时间为30分钟左右。
- 炸制时油温不宜过高,以免外焦里生;也不宜过低,否则贡品会吸油变软。
-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不同的馅料和装饰,创造出各种花样的油炸贡品。
晋城油炸贡品的造型多变,可以根据节日、庆典的不同需求进行创意设计。这种传统小吃不仅美味可口,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文化价值。
晋城油炸散花是中国山西省晋城地区的传统小吃,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。它的主要特点是外皮酥脆,内馅鲜美多汁。以下是一种简化的晋城油炸散花的做法:
材料:
- 面粉:适量
- 猪肉馅:适量(也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其他肉馅)
- 鸡蛋:1个
- 葱花:适量
- 姜末:适量
- 盐:适量
- 酱油:适量
- 五香粉:适量
- 胡椒粉:适量
- 水:适量
- 油:适量(用于炸制)
做法:
1. 准备面团:将面粉加入适量的水,揉成光滑的面团,盖上湿布醒发30分钟左右。
2. 调制馅料:将猪肉馅放入碗中,加入葱花、姜末、盐、酱油、五香粉、胡椒粉等调料,搅拌均匀至上劲。
3. 包制散花:将醒好的面团擀成薄片,用刀切成小方块。取一块面皮,放入适量的肉馅,对折成三角形,然后将两端捏紧,形成散花状。
4. 炸制:在锅中倒入足够的油,烧至五成热左右(约150-160摄氏度)。将包好的散花逐个放入油锅中,用中小火炸至金黄色,外皮酥脆即可捞出。
5. 沥油:将炸好的散花用厨房纸巾吸去多余的油分。
6. 上桌:将油炸好的散花装盘,可以搭配蘸料一起食用,如甜面酱、蒜泥酱油等。
注意事项:
- 面团的软硬程度要适中,太硬会导致成品不够酥脆,太软则不易成形。
- 馅料的调味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。
- 炸制时油温不宜过高,以免外皮炸焦而内部未熟。
- 为了确保散花炸制时不破裂,包制时要确保封口牢固。
晋城油炸散花的传统做法可能会更加复杂,包括特定的面团配方和馅料调制技巧,但上述步骤是一种简化的家庭版做法,可以让您在家尝试制作这道美食。
珏山
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
珏山的景点颇多,有儒道佛共奉一殿的南顶、供奉玄天上帝和周公的正顶、文昌殿、过月亭、财神殿、文笔峰塔、丹河龙门口、建于宋代的关帝庙、女娲炼石补天处的娲皇窟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宋二仙观、唐代的白马禅寺和孔子回车处等。
山里泉
山里泉景区位于太行山南部,晋豫两省的晋城市泽州县与阳城县、济源市三市的交汇处,距207国道18公里,距晋城市区50公里,距济源市区51公里。侯月铁路从景区穿越而过,并设有车站。人称北方“小三峡”。
东四义村
东四义村宝贵的文化遗产非常珍贵,像“松棚庙”、“圣临庵”、“贞节古牌坊”、“史家大院”等保存完好,200多年的四义戏旧址,明末留下的古戏台“舞乐楼”,最有代表性“龙王庙”和相传凤凰曾落此处“金鸡台”遗址。
青莲寺
青莲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
青莲寺
17公里处的郊区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,为山西省境风著名的佛教寺庙 。
青莲寺分为古、新两部分,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。古青莲寺在下,新青莲寺居于上。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(公元550-559年),唐代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重修并赐名青莲寺。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,西侧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 。
府城玉皇庙
府城玉皇庙位于晋城市区东北13公里处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北岗上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该庙创建年代不详。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:“隋时居民聚之北阜,建庙宇三楹, 内绘三清神像。”北宋熙宁九年(1 0 7 6年)在原址上重建,题名“玉皇行宫”。内设大殿、廊庑、山门等建筑,并彩绘壁画,塑造神像,当时已初具规模。金泰和七年(1 2 0 7年), 因庙宇败陋椽栋毁坏,当地群众曾集资大修一次。但为时不久,又遭兵乱破坏。元至元元年(1 3 3 5年)再次复修。其后虽经元至正十五年(1 3 5 5年)以及明清两代屡次修葺。现存建筑的基本格局则是元至元元年重建时所形成的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