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说,最早是只有刘备墓的,也就是汉昭烈庙。后来四川人民实在是灰常怀念诸葛哥哥,所以就在汉昭烈庙旁边修了武侯祠,来纪念诸葛亮。但是,后来慢慢的,官员们发现逢年过节,老百姓只去武侯祠祭拜,而旁边的刘备墓就很冷清,轻君重臣,这就很不符合封建礼数了。皇帝们当然不希望这种违反儒家思想和统治的情绪在老百姓中蔓延,所以在后来重建时就把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,而且修得用心良苦啊,因为进门首先是汉昭烈庙,再进去才是武侯祠。这样一来,你要拜诸葛亮,就要先拜刘备。
为了彰显君臣之道,刘备殿的地基是高于诸葛亮殿的,而诸葛亮殿却建在了刘备殿的后面,在中国的建筑文化里越在后面的殿供奉的人越重要,这样的巧思安排终于能满足百姓对丞相的敬重之意了。
于是千百年来,武侯祠由皇帝的坚持不立到偏远的小城市,到进了都城,立在君王一侧,又进了君王的庙宇,最后反客为主,甚至把投了降的刘禅塑像赶了出来,只留下了刘禅的老爹刘备和刘禅以死殉国的儿子刘晨。这一系列的变化可以说是既让人感慨又令人玩味,这是理智和民心的较量,而结果恰恰证明了民意的分量究竟有多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