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,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:人而不仁,如礼何?
2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:懂得了仁义的道理,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,有时为了捍卫它,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。
3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反映了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:
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
4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,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: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
5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用“文”和“质”对“君子”下了定义的句子是: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
6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曾子认为读书人(有志之士)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: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
7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曾子认为读书人(有志之士)任重道远,具体表现为:“仁以为己任”和“死而后已”。
8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,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,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“吾止也”,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“吾往也”。
9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,这三方面分别是: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
10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、推己及人,自己都不想做的,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11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《诗经》,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,可以提高观察力,还“可以群,可以怨”,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,抒发不满。
12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,认为诗可以“兴观群怨”,还可以“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;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
13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对有道德、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: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。
14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:敏于事而慎于言,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、迅速,但说话要谨慎。
15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对君子在吃饭、居住、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,还要求君子“就有道而正焉,”,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。
16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,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:“克己复礼为仁”。
17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,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,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: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
18.在《<论语>十二章》中,孔子认为实行仁德,在于自己,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: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
论证错误题是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中常见的题型,旨在识别和分析论证中的逻辑错误。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:
1.明确论证结构:
识别论题:即论证的主题或中心观点。
区分论点和论据:论点是作者想要证明的观点,而论据是用来支持论点的理由或证据。
2.识别常见的逻辑错误:
偷换概念:在论证过程中改变某个概念的含义。
以人攻击:针对提出论点的人进行攻击,而非针对论点本身。
诉诸权威:仅仅因为某个权威人物或机构支持某个观点,就认为该观点正确。
因果谬误:错误地假设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。
3.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:
检查论据是否真实可靠。
分析论据是否足以支持论点。
注意是否存在论据与论点不相关的情况。
4.注意论证中的隐含假设:
识别论证中未明确表述但隐含的假设。
分析这些假设是否合理和站得住脚。
5.练习与反思:
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识别和分析论证错误的能力。
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批判性思维,不断反思自己的分析过程。
通过以上技巧,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和分析论证错误题中的逻辑问题,提高解题能力。同时,这些技巧也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,提高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和应对逻辑错误的能力。
请注意,这些技巧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反思才能熟练掌握。因此,建议多进行论证错误题的练习,并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以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。
《论语》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,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。"一则"通常指的是《论语》中的一段或一篇文章。由于《论语》的内容丰富,无法具体确定内容是哪一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