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秋雨的作品《文化苦旅》中有一段关于恒河的描述,原文如下:
“恒河,印度文明的母亲河,也是印度的生死之河。在恒河边,我看到了生与死、信仰与迷信、纯洁与肮脏、天堂与地狱,一切都在这条河边交织在一起。我看到了人们在恒河中沐浴,以求得到净化和救赎。我也看到了人们在恒河边火化,将骨灰撒入恒河,以求得到永生。在这里,生与死不再是对立的,而是互相依存的。这就是恒河,这就是印度。”
“余秋雨从此迈向大唐”这句话出自大同云冈石窟的一块石碑,落款为余秋雨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中国由此迈向了强盛的唐朝时期。
余秋雨认为,当年鲜卑拓跋氏提振了华夏文化,广泛汲取了印度、希腊、波斯文化,形成了当时人类文明的交汇中心,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文化基础。此外,他还认为,唐朝的李氏家族祖上在北周为将,包括建立隋朝的杨氏家族也是如此,而北周取代了西魏立国,与北齐并立,北齐取代了东魏立国,西魏与东魏是分裂了北魏而形成的。因此,余秋雨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:鲜卑族在大同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,孕育了东魏、西魏、北周、北齐、以及后来的隋、唐等朝代。
余秋雨和余秋水不是同一个人。虽然二者姓名相似,但是余秋雨是中国文学家、翻译家、散文家,而余秋水则是中国演员、导演、编剧。余秋雨的代表作品有《文化苦旅》、《八九水患录》等,被誉为“文化名人”,而余秋水则是影视圈知名人士,曾获得金鸡奖、金马奖等多个重要奖项。因此,虽然二者同姓同名,但是其职业、成就和领域都不一样,是两个不同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