纸鸢,即风筝,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象征之一。若要用图表示,可以画一只色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中翱翔。风筝的形状可以是传统的菱形或方形,上面绘制着精致的图案,如花鸟鱼虫。长长的尾巴随风飘动,犹如一条丝带在空中舞蹈。图中还可以加入儿童们欢笑着放风筝的场景,以展现纸鸢带来的欢乐与童趣。
纸鸢,又称风筝,起源于木鸟。春秋战国时期,鲁国工匠鲁班“削竹为鹊,上天三日不下”,宋国人墨翟也受到启发,制作了木质的飞鸟,“墨子作木鸢,三年而飞”,取名木鸢。
汉朝时期,出现纸张,木鸟的材质更加轻盈,于是取名为纸鸢。
五代十国时期,后唐官员李邺在纸鸢上装上竹制的笛子,放飞天空,发出悦耳的声音,和古筝的声音很相似,故将纸鸢更名为风筝。